- 儿童健康管理
-
母乳喂养是否还需要补充维生素AD?
发布者:管理员 文章来源: 发布时间:2018-10-10 16:23:23 阅读: 4741次
母乳喂养的婴儿体内维生素A水平如何?
维生素A缺乏是全球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,影响着世界范围内80%以上的国家和地区,对全球约1.9亿学龄前儿童和1900万孕妇的健康造成影响。
最新版的《儿科学》教材重新诠释了维生素A缺乏的定义,即机体所有形式和任何程度的维生素A不足的表现,包括临床型维生素A缺乏、亚临床型维生素A缺乏及可疑亚临床型维生素A缺乏(或边缘型维生素A缺乏)。
维生素A缺乏在5岁以下儿童中的发生率远高于成人,新生儿血清和肝脏中的维生素A水平明显低于母体,如在出生后不能得到充足的补充则极易出现维生素A缺乏症。此外,儿童罹患感染性疾病(如呼吸道感染、肺炎、腹泻等)会使体内的维生素A存储消耗殆尽,摄入量则往往因食欲缺乏或消化功能紊乱而明显减少,两者的综合结果势必导致维生素A缺乏症的发生。
关于母乳喂养儿是否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A的话题在儿科医生和家长群体中都存在一定的争议。
母乳中不仅含有适于婴儿生长发育的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三大宏量营养素,还含有丰富的微量营养素,如钙、铁、锌等矿物质及维生素A、维生素D等重要的维生素,可以说是宝宝最天然最理想的食物。
因此,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采用母乳喂养方式,除了满足婴儿日常生长发育所需营养,还能够促进婴儿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平衡。
母乳喂养儿维生素A的营养水平又如何呢?
2018年8月发表在《中国实用儿科杂志》上的一篇论著重点分析了妊娠晚期孕妇与新生儿维生素A营养水平的关系,结果显示妊娠晚期血清维生素A水平直接决定新生儿出生时的维生素A水平。孕妇维生素A缺乏与胎儿出生不良结局存在着相关关系,在胚胎发育时期,母体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胎儿发育不良及一系列先天性缺陷。孕妇产前给予一定量的维生素A补充剂可降低孕妇贫血、胎儿早产、胎儿宫内发育迟缓、低出生体重、胎儿畸形、婴儿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,还可降低新生儿、婴儿以及孕产妇的病死率。
进一步分析新生儿的喂养方式与维生素A营养水平的关系,研究发现1.5个月时母乳喂养组边缘型维生素A缺乏(MVAD)更加严重,表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较人工喂养更易发生维生素A缺乏,应作为维生素A缺乏的重点干预人群。通过给母乳喂养组补充维生素A能够改善新生儿维生素A的缺乏情况,其中母子同服者治疗效果最佳。
该研究同样证实,维生素A水平正常的新生儿也需要每日给予预防量的补充,降低婴儿期维生素A缺乏的风险。
为什么母乳喂养的婴儿更容易出现维生素A缺乏的情况呢?
这要从我国孕期及哺乳期维生素A的营养现状综合分析。
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[4]报道,我国孕妇维生素A摄入量低于推荐摄入量的比例为70.37%,总体摄入水平较低。对辽宁省14个市妊娠妇女的调查表明,该地区孕妇血清维生素A较非孕妇更低。妊娠早期孕妇血清维生素A 低于正常水平,这可能与妊娠早期孕激素水平相对较低有关。孕激素可促进肝脏和脂肪组织中储存状态的维生素A 释放进入血液,早期的孕激素水平较低,到中晚期才能达到峰值。孕早期维生素A水平较低还可能与妊娠呕吐导致食物维生素A摄入不足有关。
除了孕期血清维生素A水平,哺乳期的维生素A水平也直接影响母乳喂养儿的维生素A摄入量。中国营养学会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》中指出,中国母乳样本的维生素A水平处于世界较低水平。一项世界多个国家产后15天到3个月的母乳样本检测结果显示,母乳中维生素A的平均浓度在297~825μg/L之间,荟萃分析浓度平均值为444.0±114.6μg/L,其中中国母乳样本的维生素A含量最低,为297μg/L,而国内报导的母乳中维生素A的含量更低。
近年来研究发现,乳母膳食中维生素A 摄入量与母乳中维生素A水平呈正相关[6]。分析原因可能与我国乳母膳食结构不科学、结构单一、饮食习惯不合理有关。此外,有些乳母在产后急于恢复身材,从而进行盲目的节食减肥,减少了膳食的摄入量,是导致各种营养素低于推荐摄入量的另一个原因。
综上所述,在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,应该关注孕期及哺乳期维生素A的营养水平,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出生后更应注意及时补充每日生理需要(1000~2000IU)量的维生素A,以降低维生素A缺乏的发生率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。
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推荐:理想的维生素A补充剂应为小剂量的日常口服补充方式,且补充维生素A不应被视为专门针对资源匮乏或偏远人群的方案,更应作为普遍使用的婴幼儿补充剂。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的是0~3岁婴幼儿小剂量补充维生素A 1500~2000IU/d,最常见的为维生素AD滴剂胶囊(如伊可新)。
内容来源:医学界儿科频道
【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】
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,本网站部分图片/文字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等网络公开渠道,不能识别其来源及出处,本站引用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认为内容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
共有0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