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预防接种
-
重庆的家长们,赶在秋季流感爆发前请为孩子先做好这件事!
发布者:管理员 文章来源: 发布时间:2022-09-12 15:05:59 阅读: 1700次
今年夏季流感已经席卷了一波重庆,在秋季流感大爆发之前,接种流感疫苗,成了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。
鉴于目前国内流行病学、流感疫苗供应等情况,无论是在流感季节前或流感季节期间,只要有机会都应该进行疫苗接种。
那么关于流感及流感疫苗接种的科普知识大家是否又知道多少呢?
01、怎么区分流感和普通感冒?
在谈防治之前,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分清什么是流感,什么是普通感冒。
不然,但凡孩子有点发烧打喷嚏,大家就得提心吊胆的害怕,就怕孩子“中招”。
区分的方法总的来说有以下两种:
从症状判断
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,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。
做病毒检测
如果是去医院的话,优先选择取孩子的口咽分泌物做流感的快速抗原检测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口咽拭子检测。
口咽拭子检测的特点是安全无创,准确性高,方便快速,是首选的方法。
医生会在观察孩子是否有流感的一些典型症状以外,再选择做一个血常规作为辅助诊断。
如果血常规结果支持病毒感染,再结合临床症状,也基本可以判断是流感。
02、儿童为何更容易感染流感呢?
学校作为人群密集场所,常有学生集体感染流感的现象,儿童更容易感染流感,原因可能有几点:
学校为集体场所,一旦有流感病例,很容易导致疾病传播。
儿童自身呼吸道和自身免疫系统不健全和处于发育状态,容易受到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侵袭。
儿童自我防护意识弱,不能完全做到咳嗽遮挡口鼻、勤洗手等,疾病传播风险较大。
03、这几类人群建议优先接种
1)医务人员,包括临床人员、公共卫生人员和卫生检疫人员;
2)重点场所人群。如托幼机构、中小学教师和学生,监狱看守所人员等;
3)大型活动参加人员和保障人员;
4)养老机构、长期护理机构、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的脆弱人群及员工;
5)其他高风险人群,如:60 岁及以上者、6 月龄~5 岁儿童、慢性病患者、6 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、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女性。
温馨提示:哺乳期妈妈可以正常接种流感疫苗,而且打完也可以正常哺乳,还可以间接保护<6月龄无法接种流感疫苗的婴儿。
04、关于流感疫苗的常见问题?
疫苗有没有必要接种?
答:有必要。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,可以降低接种者罹患流行性感冒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,由于每年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毒毒株型不同,建议每年都要接种疫苗。
过敏体质可以接种流感疫苗吗?
答:部分过敏体质者能够打流感疫苗,具体要根据过敏体质者是否对流感疫苗当中的成分过敏而定。
如果身体处于过敏的急性期、感冒、发烧,以及其它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急性期、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、有荨麻疹、血管神经性水肿要禁忌等,不论症状轻重,患者都需要暂缓接种疫苗或是病情稳定后再择期接种。
家族和个人有惊厥史、癫痫史、患慢性疾病者、哮喘患者、过敏体质者需慎用冻干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。
一年需要接种几次流感疫苗?
答:6月龄到3岁的儿童,首次接种流感疫苗的宝宝要连续接种2次,只有在第二次接种的2周后,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。
3岁及以上儿童、成人,每年仅需接种1剂即可。今年流感来的比往年早,建议尽早接种。
流感疫苗可以和新冠疫苗同时接种吗?
暂不推荐。根据我国《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(第一版)》和《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(2021-2022)》信息,两种疫苗接种间隔的时间应大于14天。
为什么有的人打了流感疫苗还是得了流感?
首先,没有任何一种疫苗的保护力可以达到 100%,无法保证接种后肯定不得流感,但都可以大幅降低发病甚至更严重情况的风险。
其次,流感的潜伏期通常为1~4天,如果在疫苗产生抗体之前已感染病毒,那么就会出现"接种疫苗后,还是得了流感"的情况。
最后,流感疫苗也不能预防包括发热、流涕和咳嗽这些疾病。
05、接种流感疫苗的注意事项
接种前
✔及时与接种门诊联系,先确认接种时间,再预约疫苗接种。
✔出入接种门诊家长和儿童都建议佩戴口罩。并尽量保证与其他人间隔 1 米以上。
✔尽量减少陪同人员。留观结束后尽快回家,减少不必要的停留时间。
接种后
✔多喝水,接种疫苗主要是通过刺激机体产生抗体,预防流感的感染。
✔接种当天不要给宝宝洗澡,接种以后24小时宝宝可能会有轻微的发热。
✔接种部位可能有轻微的红肿,这都是正常的情况,24小时以后这些症状会逐渐消失,如果宝宝持续的发烧超过两天不退,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。
06、除了接种流感疫苗,防护同样重要
1)注意个人卫生,勤洗手,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手帕,不让流感“趁虚而入;
2)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,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住口鼻;
3)勤通风,保持空气新鲜;勤打扫,保持环境清洁;
4)勤晾晒被褥,勤换衣;
5)流感流行季节,尽量少去人多拥挤、通风不畅的聚集性场所。必须前往时,建议佩戴口罩,并及时更换。
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,本网站部分图片/文字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等网络公开渠道,不能识别其来源及出处,本站引用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认为内容侵权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
共有0条评论